特区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粤港澳大湾区外贸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背景

2017 年,深圳市市委第六届第五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合作,打造蛇口、前海自贸片区的对外开放门户,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构建开放发展战略通道,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方针。

2017 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已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式立为国家战略之一,且2017年我国外贸形势复杂严峻,进出口贸易发展平稳但是增速缓慢,在此种情况下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但与其他贸易大国服务贸易相比,规模较小,发展水平滞后,竞争力不强,同服务贸易强国相比差距还是较大。在GDP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现已超过了旧金山湾区,并且“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条件较好、地理范围适中,区域经济雄厚,适合打造成世界级湾区。

二、“粤港澳大湾区”外贸发展遇到的问题

1.人才引入受限,资源优化配置上协作不足。

由于体制等差异,目前粤港澳这三个地区仍然存在人才流动不畅和资源优化配置协作不足等问题:湾区的整个经济体系与人才的流动趋势密切相关,广东省与粤、港两地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地缘和人缘的优势,人才的引进、真正的学术、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合作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湾区内资源禀赋,湾区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有着广州、深圳、香港、这三个国际化的港口,各地区优势齐头并进,但是在解决区域或城市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需要一个城市作为“领头羊”来做好大湾区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和各项规划的执行。否则,不同城市各自为政,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因素。致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顶级湾区,优化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趋势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已刻不容缓,大力加强湾区内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打开“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金钥匙”。

2.“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上的问题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当中,首先是内地和港澳的政治制度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其次是两者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都有着很大差异。在我国的“一国两制”制度之下,体制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特征也可能会产生建设湾区的一些建设成本,或影响湾区区域合作的阻碍,我国力求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媲美旧金山、纽约、东京那样的世界级湾区,大湾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不应该仅限于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这个“9+2”的经济体系之中,应该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将湾区经济快速提升,进而引领辐射内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我国贸易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通过内外联动,对外连接“一带一路”和国际市场,对内要辐射和引领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并且要在“一国两制”良好的制度带领之下,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3.交通网络不完善,两岸对接不完备。

由于湾区内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湾区内的交通网路不够完善,这大大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制约了湾区内的商贸交易往来。虽然在规划之内的虎门二桥,深茂铁路和港珠澳大桥仍在建设当中,但目前能给交通网络带来改善的只有虎门大桥,且“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缺乏大型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一枢纽的缺乏,大大减少“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粤西、北部湾沿海城市以及海南的辐射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广州、深圳是较为重要的全国性交通枢纽,但广东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除此之外,珠三角西岸的交通设施方面也是严重滞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个地区之间交通关系这个方面,区域之间的交通衔接,既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地方优势、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劣互补,同时也会给各地区之间提供人才、技术、资源的交流和集聚,交通的完善能使得湾区内的道路通、人才通、经济通,同时能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使得地区间的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4.产能结构的转型和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三个世界级湾区,在我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之时,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由这三个湾区得出一个结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强有力的发展平台,使得加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时创新能力更为重要,但目前就“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况而言,只有深圳是创新型城市,除深圳之外的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