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年传媒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卿志军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到2018年4月,正好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30年发展历程中,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在此过程中,传媒业在担负意识形态责任的基础上,在内容生产、自身业态以及社会互动方面都有显著变革。梳理并窥探海南传媒业的发展,可以为其它区域媒体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报业:从“扩张发展”到“内涵增长”
建省30年来,海南的报业从“抢城夺地”到“做大做强”,反映了海南的报纸从早期的外部扩张到内涵式的发展态势。
1988年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后,随全国资本裹挟而来形成的开发大潮,催生了众多房产企业。很多企业需要通过广告扩大影响,塑造社会形象。同时,大量内地人才下海到海南,形成“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观景象,了解工作信息是他们生活和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新生企业多,人才汇集,这都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此时,海南报业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产生了包括省委机关报《海南日报》,市委机关报《海口晚报》;省农垦总局主办的作为全省农垦企业报的《海南农垦报》;还有一批以开拓精神创办的特区经济类报纸,在报坛崭露头角;另外还有各部门、各行业及其它单位创办的一大批专业报、行业报、企业报。据1991年底统计,全省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11家;还有一些省级部门机关主办内部发行的报纸26家。全省有公开发行的新闻综合性期刊《特区展望》《新世纪》《琼州乡音》《投资与合作》共4家。
这一阶段,《海南日报》最高期发数达l5万份,占海南所有报纸发行量的近三分之一。1991年,还成为全国省委机关报按人口平均计算发行量最高的报纸。《海口晚报》《海南声屏报》等多家报纸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发行队伍,尤其是全省期发行量最高的非时政类报纸《海南声屏报》,占海南所有报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
建省之初,各家报纸对推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做了深入报道。1988年4月18日,《海南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改版致读者》,将办报方针由过去以报道农村工作为主,转变为以反映大特区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建设为主。明确提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和世界,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充分、及时报道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信息,推动大特区的超常规发展。”报纸版面强调“特”味,外向性特征突出。一是专门设置多个报道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版面,如二版设为特区经济版,突出海南特区经济的报道。三版为综合版,以报道特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为主,同时开辟《世界经济》《大特区论坛》等专版。还开辟了《国际经济》《港澳台》《兄弟特区与开放地区》等专版专栏,报道国际经济、港澳台及向特区读者传播改革、开放的新动向、新经验。二是策划和报道了很多触及建设特区的体制和深层问题的报道,如“电影《热恋》”“海口罐头厂该不该重奖科技人员”“海南‘的士’乱收费何时休”“医风医德问题”“治理‘脏乱差’”等专题讨论的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建省之初创办的《海口晚报》《海南开发报》《海南经济报》《特区时报》《海南特区报》等特区经济类报纸,报道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与开发过程中的成就,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90年代初,海南的报纸种类不断增加,多的时候内部刊号的报纸达到37家。1995年,海南出版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达到21种,形成以党报为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等多层次多种类的报业格局。
1997年开始到21世纪初,海南对报业不断进行治理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报纸,优化了报业结构。2001年,《海南日报》停办《海外时报》,用该报刊号创办《南国都市报》,将该报作为省内第一份市民报纸,抢占普通市民读者市场。是年,全省包括一些高校、市县主办在内的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有24家。2002年,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旗下包括有六报一网。2010年,全省有国内统一刊号报纸17家。
海南省人口基数有限,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如何一方面精耕本地市场,使报纸能够更大范围地覆盖本地人口;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特区的特色,尽量扩大报纸影响力,小省办出大报来?省内各家报纸都在探索。尤其是《海南日报》不断增强特色,始终稳坐全省报业市场龙头位置。不同于内地省份,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收益,海南日报办的子报《南国都市报》和一段时间内办的《南岛晚报》都从来没有超过母报。在网络时代,《海南日报》继续发挥平面媒体优势,做强深度报道,继续做好以人文历史为主题的海南周刊以及文化周刊,使报纸的服务性和文化特色不断增强,2015年,位列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全国省级党报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