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洋浦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史料收集与整理

    1.2.2 相关研究成果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专有名词释义与时间界定

    1.4.1 专有名词释义

    1.4.2 本文研究时间范围

2 洋浦开发历史背景

2.1 对外开放历程

    2.1.1 对外开放背景

    2.1.2 “点—线—面”对外开放格局推广

2.2 对外开放“面”上探索——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

    2.2.1 海南自然环境与洋浦优势

    2.2.2 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

2.3 洋浦—海南经济特区首块试验田

3 “洋浦模式”与“洋浦风波”

3.1 “洋浦模式”提出与践行

    3.1.1 “洋浦模式”提出

    3.1.2 “洋浦模式”践行

3.2 “洋浦风波”及其应对

    3.2.1 “洋浦风波”背景

    3.2.2 “洋浦风波”源起

    3.2.3 社会各界热烈讨论助推风波

    3.2.4 舆论对“洋浦模式”主要质疑点

    3.2.5 “洋浦风波”中海南省的多方应对

    3.2.6 中央对海南经济特区的持续支持及风波平息

3.3 早期“洋浦模式”的不足

    3.3.1 洋浦开发协议和管理条件不完善

    3.3.2 洋浦开发区人才少、管理机构不健全

3.4 “洋浦风波”产生原因及影响

    3.4.1 “洋浦风波”产生原因

    3.4.2 “洋浦风波”影响

4 “洋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1 “洋浦模式”的理论依据

    4.1.1 “洋浦模式”符合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4.1.2 “洋浦模式”与“租界”有本质区别

    4.1.3 “洋浦模式”符合列宁“租让制”原则

    4.1.4 “洋浦模式”符合土地有偿使用理论

    4.1.5 “洋浦模式”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4.1.6 “洋浦模式”符合国际惯例

4.2 “点”“线”探索为““洋浦模式””提供实践经验依据

5 洋浦再起航

5.1 国家对洋浦重新定位

5.2 海南省政府对洋浦持续探索

    5.2.1 完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

    5.2.2 对开发区内外商权利、义务、投资范围严格界定

    5.2.3 完善开发区内管理机构

    5.2.4 规范就进出口货物管理

    5.2.5 开发区职能定位界定

    5.2.6 其他相关权益维护

5.3 保税区建设中的洋浦

6 “洋浦模式”影响

6.1 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6.1.1 继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敢试精神

    6.1.2 坚持多实践不争论

6.2 丰富海南经济特区引进外商政策

6.3 促进海南特区经济发展

6.4 丰富和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理论

6.5 丰富和发展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途径

6.6 为国际上欠发达国家、地区引进外资搞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又急需外汇储备的情况下,邓小平总结国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的提出对外开放,在“点”“线”上的探索取得成绩和经验以后,继续探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决定海南建省同时设经济特区,由此,海南成为面积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特区。由于面积大,不易一下全面铺开,当时的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划定洋浦片区搞实验,沉睡千年的洋浦自此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由于当时海南省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洋浦的全面开发,国家层面以给优惠政策为主,鉴于此,海南省委省政府创造性的提出引进外资成片承包开发的“洋浦模式”,在当时思想不够解放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受到质疑,经媒体发酵,在社会上掀起一场震惊中外的“洋浦风波”,最终在中央的支持下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平息风波。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三区一中心”,“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洋浦开发建设中“境内关外”“洋浦模式”探索历程,分析社会舆论对“洋浦模式””质疑的主要点,进而剖析“洋浦风波”的原因,总结“洋浦模式”这一新事物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为当下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