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鳌头镇,过去粤西地区“经济特区”,一市
粤西茂名乡镇,总有一种乡土风情令人向往,这个就是圩场文化,每个圩场都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文明,这个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粤西过去陆路交通落后,货物都是经过南海,船载随风飘帆而到埠。湛江茂名市都有天然的港口码头,有海有江河的地方就有帆船运货而来,人来人往,慢慢的就有圩市的出现。
清末民初,粤西茂名湛江有最大的圩场,湛江的赤坎,吴川梅菉、黄坡,化州南盛、河西,茂南鳌头,高州的石鼓、大井、北街,廉江安铺等,这些圩镇都离不开了海,江河,正所谓:水为财,水流众生。
茂南鳌头镇东临电白区,南西接湛江吴川市,是岭南历史文化古镇,广东省古村落,粤西鱼米之乡。这座掩藏在茂名市郊区的古镇,有“建筑之乡”、“武术之乡”美誉。鳌头因圩镇地貌形似鳌鱼之首得名。
民间传说:古时,鳌头市百姓一直不肯受制于朝廷。刚好,当朝皇帝在高凉地区(今粤西一带)遇刺,而且又被鳌头的梁皇大帝以及高山帮主救起。
经过这件事情过后,当朝皇帝便意识到鳌头百姓不是刁民,只是朝政鹰爪办事不力。所以当朝皇帝便将鳌头市升格为鳌头郡(相当于今特别行政区),并准许鳌头设置自治区。山高皇帝远,独占鳌头一说则因此而来。
鳌头地理位置优越,官道相通,水运相连,北起鳌头文运,南至吴川市名利水闸前十里江河,是袂花江水面最迷人一段。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孕育古镇。镇内有河林河、袂花江、梅江呈“川”字形贯穿,还有纵横交错的古驿道,构成了数百年的鳌头古圩。
鳌头镇始建明代洪武年间,属高凉古郡地区。鳌头圩作为古镇核心地同时期诞生。《茂名县志》记载,元朝仁宗年间鳌头乡之名已见诸史籍。鳌头圩文武帝庙镶嵌着的古碑记载,“高凉郡南百二十里旧有鳌头市,辖十三乡镇”。
鳌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保留众多文物古迹。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古建筑,独具岭南风格。
茂名鳌头古圩的圩期为“一四七”,即每旬农历一、四、七是圩日。每逢圩期,方圆十里村民,蜂拥而至,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买卖兴隆。
数百年来,鳌头圩的兴盛、扩充和发展有赖优越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鳌头人口众多,大都从福建莆田迁来。村庄人口密集,一村一姓的自然村多。据各村族谱记载,靠近鳌头圩较早形成的村庄,有何氏何屋岭村、吴氏北淦村、陈氏塘边村、黄氏官地村、林氏林道村、郑氏飞马村,最早村庄约七百年。
鳌头古圩大部分遗址、足迹,目前仍保留在古镇之中,是一座活着的古圩,传承的古圩。只不过来往圩市的民众服饰,由明清、民国的汉服变为现代的时装了。
据介绍明代以来高州至梅菉,长岐、龙首至水东两条古驿道在鳌头圩附近交叉。在今鳌头圩南面,袂花江两岸形成林道渡头村和塘边埠头村,在埠头村沿江一带,形成繁荣集市。
由于古集市地处低洼,经常受到洪水围困影响,圩市逐渐北移。清代康熙年间,吴氏北淦庄良三兄弟,在兵营岭开设牛市行当,南北两个集市合二为一,鳌头圩进入昌盛时期。鳌头圩街道南北走向,南低北高,北为圩头,南为圩尾。
城内设有三街(正街、东街和西街)街内骑楼底依序林立,城内现保存完好的文武帝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现是省级文保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衙门遗址、古井、长山古庙等三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塘扎古民居、镇内保存古迹还有庵堂观音阁和多善堂和孔子学堂还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泰升当铺等文物古迹一批。
现在政府已经加大资金投入,修茸古镇旧街旧巷,恢复历史的原貌,打造建设成多功能的旅游景点,景区,让旧城镇鳌头重现历史的辉煌。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传播传递茂名乡情乡音,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