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特区经济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塾金壁堂墅峦2Q!!生箍!塑[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与挑战。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上。20年来,无论是东部沿海特区的开放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各地普遍搞的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私营经济园区、博士高科技园区等,都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关键词]特区经济;特色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1)01—0044一04一、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简要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相又.-j-落后的国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首先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苏联取得了胜利,其次是东欧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既表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也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但是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面临的又一项重大的新课题、新任务,对于这个问题的规律性的探索,无疑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的重大贡献。随着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确实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与挑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就成了国际与国内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重大的实践问题。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首先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探索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落后的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胜利。但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作为对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主要是在斯大林时期。因此,人们常称之为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经济上,一是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二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三是单一的纯化的公有制;四是有限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第二,政治上,主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采用立法、行政高度统一的苏维埃模式。第三,文化上的单[作者简介)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四川成都。·44·一性和集中性。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自然应该把它置身于当时他所处的特定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作科学的分析:一是它适应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二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面对国际资本主义的压力,后来又面对“二战”后经济恢复的压力,最终巩固和建设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大林立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问题是这种模式本应随着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以调整,以增强其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斯大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仍然坚持这种僵化模式不变,使之在后期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但对在中国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上,虽然也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从总体上说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仍然处在必然王国的探索之中。表现在中国革命胜利后,进入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时,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从而导致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其实,早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期,苏联经济的弊病已经暴露出来。加之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的阴暗面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引起了毛泽东同志对有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苏联模式不能照搬。但问题是:一方面,由于1956年前后的探索从总体上讲并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本身就包含着严重的弊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际与国内重大事件的冲突的干扰,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因而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总的来说既有理论成果和建设成就,又有严重失误。或者换一句话说,是毛泽东同志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问题,虽然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有成绩有失误,但他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问题。但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宝贵思想却为后来邓小平同志的继续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石。 r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上,体现在中特理论指导下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上。正如群众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所表述的那样:“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我想群众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及对这两个时代伟人所作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二、特区经济与特色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邓小平同志的首创,一是保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了中国特色,尤其关键的是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性的认识问题上。这就是说,我们深刻领会这一理论的精髓,一是要把握全人类推进现代化的共性及其规律;二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三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由此可见,这一理论的关键是一个“特”字。正是从“特”字上,邓小平同志重新审视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总趋势;重新审视我国的国情,并从深刻的国情特点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在揭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完善了特色理论。也正是从特字上,邓小平同志找到了发展经济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这就是以兴办特区作为切入点,以发展特区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而这正是他在深刻地把握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走势和国内发展经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纷纷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亚洲的日本及所谓“四小龙”也初步完成了工业化,面临着产业转轨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问题,在旧结构下积累的资本因此纷纷外流,寻找新的投资市场。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当时正处在双重过剩和双重短缺的市场格局之中:一是农业劳动力的潜在过剩与农副产品的短缺并存。由于农业管理体制的束缚,造成一对矛盾:一方面农副产品供给匮乏,粮食不足,蔬菜、鱼、蛋等短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隐性过剩,土地利用率低,劳动力相对过剩。、二是基础工业相对过剩与消费资料工业品严重短缺并存。由于国家解放以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到7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基础工业相对超前发展,消费资料加工工业相对滞后的状况,造成消费资料市场供给匮乏,从而为沿海发展加工工业积聚了强大的市场推动力;同时相对过剩的基础工·45·业潜力也为80年代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前提。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作出了首先在广东省创办三个特区,接着开辟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一场围绕姓“资”还是姓“社”的激烈争论。1984年2月Xlsd,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后即找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重新强调特区创建发展的正确性。其主要思想:一是建立特区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收,而是放;二是特区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三是特区建设速度相当快,原因是扩大了自主权,实行承包制,赏罚分明;四是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五是特区是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特区搞好了,将来海上石油开发有生意做;六是特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得不错,深圳治安比过去搞得好,跑到香港去的又回来了;七是厦门岛全部搞,就能吸引一批华侨资金,不光华侨而且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为它服务,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就能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是自由港,但可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有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才会来投资。从上述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中,便可看出开放特区、创建特区经济,是邓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开放则活,封闭则死,这应当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在宏观上对国家而言,开放则活.封闭则死;微观上对一个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事实也正是,沿海的大门一经打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就大幅度提高,并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和胜利。,广东省在1979年~1990年的10年时间,实际利用外资即达到123.52亿美元。又如1985年经国家批准的福建省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1999年,区内已引进外商项目769项,吸引外资35亿美元。而另据国家《统计年鉴))1999年的统计数据:东南沿海的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7省市GDP经济总量达.96亿元,占全国的45.46%.人均GDPIll72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71%。从上述几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来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要遵循与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走势;二是要遵循与把握国内经济发展走势;三是要从沿海所处的重要优势出发,包括:①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②沿海独特的人文优势;③沿海虽然过去一直处在封闭的国防前线,但是它所处的这种独特的沿海区位优势,自然也就会首先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海风影响,并在与我国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互为中介的融合过程中,构建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开放的文明观。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所以邓小平同志从战略的高度,以他伟大的革命家的胆略和勇气,把开放沿海特区,发展特区经济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20年的实践,沿海特区以它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X1]d,平同志这一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和探索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由特区经济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特区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它的规律性如何?这是一切关心并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人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际问题。特区经济的性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回答是社会主义。早在1984年6月,他在会见香港客人时就明确指出:“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了上海.不是整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1乜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第二次南巡讲话中,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区理论所作的系统论述,成为一次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取代纯化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正是由此打开了封闭的国有经济的大门;他还强调特区要作为构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中普遍应用的股票、证券市场我们也可以试等重要思想,都是构成他的特区经济理论的要件。,一句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不仅对特区理论的普遍性及其规律性的问题作了深刻而系统的论述,而且更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三、特区的开放性与两个大局的整体性邓小平同志讲过:“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一种是对国内,这就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两种·46·